停薪留职,是在保留原单位公职,工资停发,个人出去自主择业或是休息的一种方式。
停薪留职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
作为是“中国特色”之一,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计划经济时代,由于国企改革和下岗潮的出现,当时部分职工选择辞职创业或另谋高就,但希望保留原有的职位。国有企业为了分流减员,机关事业单位为了鼓励下海创业,曾鼓励部分工作人员停薪留职。“停薪留职”政策引发了“下海潮”,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,潘石屹、柳传志等商界精英都是“停薪留职”后创业成功的典范。
停薪留职的政策是不稳定的
1983年,《劳动人事部、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企业职工要求“停薪留职”问题的通知》开始规定可以允许“停薪留职”,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年。
1999年,北京出台《关于进一步规范劳动关系的通知》规定了“企业停止办理职工停薪留职。”“停薪留职”政策逐渐淡出人们视野,渐趋式微。
直到2008年,山东出台新规,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,山东省省管国有企业将不允许“停薪留职”。
“该不该鼓励停薪留职?”各地区一直在争议中探索。有人看到了它带来的充分就业、提高效率的好处,也有人诟病其引起的“占用编制”、“吃空饷”乱象。直到2015年,这一政策再次上升到国家层面,有了更明晰的指向和规定。
停薪留职2.0版
2015年5月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》,探索高校、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、离岗创业有关政策。允许科研人员保留职位3年离岗创业。这种离岗创业被称为“停薪留职2.0版”。
2017年3月,人社部印发《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》,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挂职、参与项目合作、兼职、离岗创业。
“重出江湖”的“停薪留职”,在各方面进行了“升级”:时间从2年到3年;1983年在“停薪留职”期间,不升级,不享受各种津贴、补贴和劳保福利待遇,2017年的规定可享受职称岗位晋升和社会保险的同等待遇,实现了留职不停薪的情况。不同的是,这次规定,一是限定为事业单位,如高校、科研院所等,二是限定为科研人员。
所以说,从政策上来看,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,可以实现离岗创业。但是,实际操作难度很大,这种创新、创业门槛很高,主要是针对高校和科研所的科研和技术人才,在机关上班的普通事业编大多数并不符合条件,单位领导和主管部门一般是不会批准同意的。
历史上每次公职人员停薪留职引发的下海潮,都是政府发展经济的明确信号。随着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,就业压力不断增加,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去创业,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。未来鼓励公职人员下海创业可能成为促进经济复苏的突破口!